

中華節令?漢族節日習俗026
所謂填倉,就是填滿糧食。過這個節,就是期盼五谷豐登。在太原晉源區,百姓一向敬重倉神,使得每個填倉節過得既隆重又趣味盎然。
在晉源,正月二十明添倉節,正月二十五黑添倉節,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小添倉和老添倉。這里添倉節要祭祀:添倉爺、土神古兒(老鼠)、磨面神。

添倉節
正月二十明添倉節
在晉源區,這天一大早,人們先從炕圪斗里掏出灰機兒(草木灰),在院里撒制一個灰圓圈,當做囤,并在上面象征性地撒一把五谷雜糧并擺供,點燈燃香,叫明添倉。
正月二十五黑添倉節
早幾天的小添倉,僅是個小插曲,晉源老百姓注重的是正月二十五黑添倉節,土話常叫老添倉。早兩天,人們便張羅準備開了,首先要捏之倉官老爺面油燈,用糕面捏成五寸大小的添倉老兒模樣,再用白面粉涂抹臉面,頭發、眉毛、眼睫毛、胡須,將紅紙浸水來染紅眼睛、帽子、斗篷。
油燈的種類很多,常用蕎面、糕面來捏制。如用蕎面,先要捏制好,后上籠蒸熟,用糕面,先要做成素糕,后再捏制。不論蕎面、糕面,里面講究包上煮熟的紅棗和紅小豆(其意得實不落空),最簡單的燈是單燈,這種燈,先要捏好圓臺形底座,上頭捏成酒蠱形狀,重點插有谷梗裹念線(常常用棉花捻制),常搭放于燈盞邊上,周圍盛油(麻油或熟豬油)。
倉官爺燈——將做好的倉官爺燈,灌上麻油,放入大碗內,并在水甕壁上擺放草料,設供燃香,邊將倉官爺放進水甕時,口中要念叨(倉官爺爺飲馬來,銀錢糧食馱著來,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有新媳婦的人家,炕上擺雙胞嬰燈,求早生貴子,想要男孩的人家擺男娃燈,想要女孩的點女娃燈。窗臺上在貓進出的通道上擺貓燈。
有上學的孩子人家要擺書童燈——頭戴官帽,左手抱書,右手拿筆,胸前掛著算盤,取望子成龍之意。有老人的人家要放老人燈——啄木鳥形狀,讓它啄去百病百痛,讓老人安康長壽。

面油燈
接著在米甕,面缸處放看米老漢守甕婆燈,捏制一個抱燈的老漢或老婆,笑瞇瞇地坐在米甕和面缸上,米面多,不缺吃食的心情。墻角,甕旮佬處,老鼠出入的地方擺老鼠燈(也叫土神燈),并設供燃香許愿,讓老鼠盡量少遭害些糧食。院里的雞窩上放雞燈,牛臺上放牛燈,羊圈上放羊燈,豬窩里放肥豬燈……寓意雞鴨成群,牛羊滿圈。
院門口處要將重新(白天)擔回的新育子土,在門口撒制一個更大的土圈,并在它的中心位置擺放肥豬形燈盞(傳說豬在十二生肖中財運最強),并在肥豬燈盞下埋上五谷種子,小心保護,到時撥開看,哪一種子發芽率高,就多種此種子,因這一講究在晚上,肥豬燈盞里唯一不盛油,不點燃。在設供、燃香許愿時,并用燒好的大火燒放在上面,或用一圓形板片象征性壓住,生怕倉神溜走,人們習慣叫黑添倉。
街道旁的碾盤上放磨面燈。河里邊放水鴨子、飲馬漢油燈,為的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莊稼有好收成,常在木板上放燈。這時候,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整個村莊呈現出一股股濃濃的節日氣氛。孩子們穿著新衣服,拿著點燃的香火,蹦跳著,連說帶喝著添倉古老的童謠:“添倉爺爺添倉來,俺家的門兒朝南開,金子元寶滾進來。添倉爺爺添倉來,俺家的門兒朝西開,五谷雜糧齊進來,甕甕嘞囤囤嘞。添倉爺爺添倉來,俺家的門兒朝北開,坐南背北的官人來。添倉爺爺添倉來,俺家的門兒朝東開,黑皮蛋的小子來。”
大人們點上火把,手執笤帚,在南墻上從上往下掃牛牛(昆蟲),茭子牛牛多,收茭子就多些,豆子牛牛多,就收豆子。一般圓形牛牛代表豆類,長形昆蟲代表小麥、稻谷豐收。
這一天祭祀活動儀式往往持續到零點左右,孩子們玩累了去睡覺,大人們把供品一一由外到里收回,其實整個祭祀活動,都一直在祈福,表達了廣大勞動人民在新的一年里希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丁興旺,家人安康,雞鴨成群,牛羊滿圈,豐衣足食的美好期望。
(據《晉源民俗講述》改寫 杜小月)
国产高清亚洲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