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魂·為國家立業048

他是我國在硅酸鹽工程領域的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開發了三個系列的X·L型技術,使國外引進的三種立筒預熱器窯產量翻番,節能30%以上,創造了巨大經濟效益;主持設計了全世界最大的冶金工業渣水泥生產線,實現了工業廢渣的資源化。他就是“水泥院士”徐德龍。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校長、著名水泥工程專家、教授、博導,中國建材工業科教委委員,中國硅酸鹽學會副理事長……,主持完成國家“六五”至“九五”攻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等百余項重大課題,獲國家大獎6項,省部級一、二等獎14項……,“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家突出貢獻專家”、“杰出留學回國人員”、全國冶金系統“杰出青年”、陜西省勞動模范……”
這是從徐德龍院士的履歷中摘抄下來的一段文字,直覺會告訴你這位傳奇般的人物是一位大師、巨匠。輝煌的成就,耀眼的榮譽,巨大的貢獻,讓人由衷地心生敬畏,你可能會感覺到這位傳奇人物與我們的距離是那么的遙遠。但是,當這位精神抖擻、衣著樸素、態度和藹的長者向你走來時,當這位頭戴安全帽、身著工作服,被工人們擁簇在生產車間的“師傅”在你跟前出現時,當這位深夜仍散步巡視于校園,隨手撿起地上垃圾的學者從你眼前走過時,在印象中你根本不會認出這就是那位大師徐德龍。然而真正走近他的時候,你會發現,他離我們并不像想象中的那般遙遠。

徐德龍
卓越成就,創造歷史
2002年元月初的一天,山東寶山生態建材集團公司彩旗飛揚、鑼鼓喧天,寶山人在熱烈慶祝他們的由徐德龍發明和主持設計日產1000噸高固氣比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達產達標。此刻,寶山人還不知道他們的這條生產線將會因各類指標優異、綜合節能高達15-30%而被鑒定為“國際領先”,而這一時刻也將作為里程碑式的一刻載入水泥技術發展的史冊。
在水泥技術的發展史上,水泥生產工藝先后經歷了立窯煅燒、濕法回轉窯煅燒、干法回轉窯煅燒和懸浮預熱預分解技術幾個階段。每一次技術的更新都使水泥工業的能耗和生產成本大大降低,生產能力大幅提高。在發達國家,現都普遍采用先進的懸浮預熱預分解技術。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產國,但大部分的水泥仍為技術落后的立窯所生產,采用新型干法預熱預分解技術的產量還不到五成。水泥生產工藝技術的整體落后和先進技術研發能力的欠缺使我國水泥工業的發展受到嚴峻挑戰。而國外水泥技術強國則早就對我國巨大的市場垂涎欲滴,紛紛加緊技術研發,大舉進軍中國市場。
作為中國水泥科技工作者,我國著名水泥工程專家徐德龍教授決心為中國人爭口氣,一定要研發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性”成果,占據世界水泥技術的“制高點”。為此,他率領全體員工二十年如一日地進行研究和試驗,終于成功研發出具有原創性和自主知識產權、國際領先的水泥工藝新技術——高固氣比新型水泥懸浮預熱預分解技術,使中國水泥工業第一次成為世界水泥技術發展的領頭羊。

徐德龍深入一線和技術人員討論
2010年12月7日,一份來自陜西陽山莊水泥有限公司的喜報送到陜西省政府,副省長朱靜芝看著喜報上令人鼓舞的數據,欣然批示:“這是重大科技成果為地方經濟服務的又一范例,是產學研結合的成果,更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本地落戶開花的結果!”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校長兼粉體工程研究所所長徐德龍和他的同事們聽到這個消息,更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們期盼和策動的水泥工藝革命性變革終于露出了曙光!
拯救百億投資
提起徐德龍,水泥行業很少有人不知道,每年春節,全國各地水泥企業的職工代表都會千里迢迢來西安給徐德龍拜年。他們說:“這是職工們的心愿。”
水泥職工為啥要感謝徐德龍?這事要從徐德龍的一項研究成果說起。
1973年,21歲的徐德龍從蘭州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水泥工藝專業,畢業后留校任教。
1982年,徐德龍以優異成績成為南京化工學院胡道和教授的研究生,繼續從事水泥工藝研究。研究生畢業后,徐德龍謝絕南京化工學院、國家建材局等單位的邀請,重新回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1986年,由于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現,徐德龍負責承擔了國家“七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水泥懸浮預熱分解窯的理論研究”,申請成立了粉體工程研究所。
也就在這個時候,徐德龍了解到一條信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200多家中小水泥廠,引進的立筒式懸浮預熱分解技術,由于產量低、熱耗高,企業大面積虧損,職工發不出工資,國內“槍斃”立筒窯的呼聲經久不息。“槍斃”立筒窯,將給國家造成100多億元的損失,造成一大批企業破產,職工下崗。
日本一家水泥工程公司得知這一信息,搶先投入巨資攻關,企圖以技術轉讓的形式占領中國市場。
從事水泥研究的徐德龍,深感責任重大。他聽說湖北有家單位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就去商議聯合攻關。可對方連大門也不讓進,以為徐德龍是來偷技術的。
算了,自己干!徐德龍下定決心。經過多少個日日夜夜廢寢忘食的努力,研究取得了理論上的突破。理論突破后,必須找廠家進行實驗。徐德龍找了好幾個廠家,不是搖頭,就是搪塞。
徐德龍聽說臨潼縣閆良水泥廠投資1000萬元,要上一條水泥生產線。他把對方請到學校說:“我可以幫助你們搞設計,但必須上4項新技術。”接著,他跑完區里跑縣里,跑完廠里跑市里,終于使對方答應立項。一切搞妥后,他按照學校安排,赴德國進行學術訪問。

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
從德國回來,徐德龍匆匆赴到閆良水泥廠,一看,差點氣蒙了:4項新技術一項也沒上,當初設計月產量為5000噸,現在只有2000噸,工人3個月發不出工資。
徐德龍找到了區長。區長說:“不是我們不愿采用,是心里沒底,萬一花那么多錢失敗了,這損失誰賠。”
“我賠!”
“話好說,可口說無憑。”
“拿筆來!”徐德龍毅然立下了軍令狀:如果設計、調試不成功,愿賠償一切經濟損失。廠方終于答應了。
為了盡快完成設計,徐德龍一頭扎進工作室,連續幾天不出來。餓了,吃包方便面,困了,躺在地板上打個盹。有個同事看到徐德龍蓬頭垢面地走出工作室,眼睛里噙著淚水哽咽地說:“徐老師真是鐵人呀!”
施工最緊張時,徐德龍安全帽一戴,9天9夜守在現場,和工人們一起干。幾個月后,4項技術全上去了。第一個月,水泥產量上升到3600噸,此后逐月上升,達到5000噸。臺時產量超過國內同類窯80%,能耗降低20%。企業不但還清了320萬元貸款,當年盈利329.5萬元。
(待續)
(自《徐德龍 我永遠是一位平民院士!》摘編 趙晉波)
国产高清亚洲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