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詞賞析591

文 雷劍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雖然寫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寫得歷歷如畫,但它并不是一首寫景詩,而是一首抒情詩。
雖有跳躍,但并不突兀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小詩的前兩句是說,竹叢里船塢深靜無塵,臨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隔著重重的高城飛向遠方。
"竹塢"是竹林懷抱隱蔽的船塢;"水檻",指傍水的有欄桿的亭軒,也就是題中的"駱氏亭"。
清澄的湖水,翠綠的修竹,把這座亭軒映襯得格外清幽雅潔。"無塵"和"清",正突出了駱氏亭的這個特點,可以想見詩人置身其間時的那種遠離塵囂之感。
竹塢無塵水檻清
幽靜清寥的境界,每每使人恬然自適;但對于有所思念、懷想的人來說,又往往是牽引思緒的一種觸媒:或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或因沒有好朋友共賞幽勝而感到惆悵。
這兩句由清幽的景色到別后的相思,其間雖有跳躍,但并不突兀,原因就在于景與情之間存在相反相成的內在聯系。
曲折的顯示
詩人眼下所宿的駱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居的長安,中間隔著高峻的城墻。
"迢遞"一詞有"高""遠"二義,這里用"高"義。
"重城"即高城。由于"迢遞隔重城",所以深深懷念對方;而思念之深,又似乎縮短了彼此間的距離。
相思迢遞隔重城
詩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隨風飄蕩的游絲,悠悠然越過高高的城墻,飄向友人所在的長安。"隔"字在這里不只是表明"身隔",而且曲折的顯示了"情通"。
這正是詩歌語言在具體條件下常常具有的一種妙用。
渲染氣氛、烘托情緒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小詩的后兩句是說,秋空上陰云連日不散,霜飛的時節也來遲了,留得滿地枯殘的荷葉,好聽深夜蕭瑟的雨聲。
第三句又回到眼前景物上來:"秋陰不散霜飛晚"。時令已屆深秋,但連日天氣陰霾,孕育著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詩人是旅途中暫宿駱氏亭,此地近一段時期的天氣,自然是出自揣測,這揣測的根據就是"秋陰不散"與"留得枯荷"。
秋陰不散霜飛晚
這一句一方面為末句伏根,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氣氛、烘托情緒的作用。陰霾欲雨的天氣,四望一片迷蒙,本來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這種心情反過來又增加相思的濃度。
點睛之筆
要領略末句所蘊含的情趣,須注意從"秋陰不散"到盼"雨"的整個過程。
秋葉聽雨打枯荷的況味,詩人想已不止一次的領略過。淅瀝的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發出一片錯落有致的聲響,別具一種美的情趣。看來倒是"秋陰不散霜飛晚"的天氣特意作美了。
枯荷給人一種殘敗衰颯之感,本無可"留"的價值;但秋雨的到來就不同了,自己這樣一個旅宿思友,永夜不寐的人,因為能聆聽到枯荷秋雨的清韻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慶幸枯荷之"留"了。
留得枯荷聽雨聲
"留""聽"二字寫情入微,其中就有著不期而遇的喜悅。"聽雨聲"自然是夜宿的緣故,但主要還是由于"聽雨聲"蘊含有一種特有的意境和神韻。這"聽雨"竟有一種特別的美感,久聽之后,這單調而凄清的聲音,卻又更增加了環境的寂寥,從而更加深了對朋友的思念。
【李商隱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
(編輯 黎平)
国产高清亚洲精品视频




































